在近日举行的科创“新势力”企业重庆行活动现场,XbotPark机器人基地创始人李泽湘以其过去二三十年的实践为蓝本,系统阐释了从新工科教育到新质生产力的融合路径。这位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专家指出,当前中国正经历从代工、山寨到科创时代的转型,而打通“教育-人才-产业-机制”的闭环,将成为驱动经济跃升的关键引擎。20—30岁正是创业黄金期,鼓励更多年轻人利用科技创新为城市注入新动能。
\n传统科研转化依赖大企业主导的模式已显疲态。李泽湘以德国战后科研体系为例:最初通过研究院向大公司输送技术,他们有76个所3万多员工,29亿欧元来搭建,结果发现技术转化产品速度太慢了。后来,德国用了十年工夫培训科学家创业,把成果产品化。现在每年有30家企业从这76个研究所出来。这种对比揭示出端到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项目制学习掌握工程技术与商业思维,最终以创业实现技术落地。
\n“我们让学生用设计思维发现问题,在供应链实践中打磨产品,在创业过程中完成自我迭代。”李泽湘特别提到,机器人竞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疆创新正是从这类实践中积累飞控技术,最终成长为全球无人机榜样。
\n在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科创基地,一套独特的“创业浓度”指标正在验证新模式的成效。基地与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的明月科创实验班创业浓度达20%,这种高浓度创新生态的形成,得益于“平台+资源+榜样”的三维支撑:共享工厂降低量产门槛,社会资本提供启动资金,校友网络构建经验共享池。“当学生遇到技术瓶颈时,师兄师姐的实战指导往往比课堂更有效。”李泽湘强调。
\n美国欧林工学院的院长在深圳科创学院学术实习期间曾说过,中国相较于美国,中国的市场需求、供应链资源,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 李泽湘坦言,从新工科教育来讲,我们还有差距,但是我们用市场、用供应链来检验、推动创业人才、科创人才的培养,产业资源的赋能。
\n“应该鼓励年轻人当老板。”李泽湘多次强调,年轻人的企业要走出去,不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去山寨,或者做跟别人相像的东西,只能做市场上没有的东西,然后快速迭代,才能走出去。
\n从代工时代的追随到科创时代的引领,中国正面临历史性机遇。当被问及能否用四年大学培养世界级创业人才时,李泽湘的回答充满信心:“22—24岁是最有精力的年龄,也是最好的年龄!”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李泽湘认为需要在中小学的科创教育、幼儿园等来构建这样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跟现有体系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用孵化的模式把现有体系、新工科教育人才一步一步带上创业的路径。
\n上游新闻 陈瑜
炒股配资代理,配资平台,在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