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共和国首次授衔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然而,这场盛典的光辉背后,却折射出将领们对待荣誉的百态众生相:有人主动推却高位,有人对定论心有不甘,甚至因此引来上级的严厉斥责。
军衔之议,何其艰难
中国军队的军衔制度并非凭空而降,其酝酿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早在1939年4月1日,朱德与彭德怀便联名致电中央,首次建议参照国民革命军的六等十六级编制,以期提升军队管理的正规化水平。中央对此迅速响应,于同年5月30日颁布《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并在小范围内试行评衔。然而,彼时正值抗日战争深入,加之国共两党摩擦不断,严峻的形势迫使这项工作不得不中途搁置。
历史进程至1946年2月24日,随着国共“双十协定”的签订,军衔制再次被提上议程,但在全面内战的炮火声中,它又一次无奈地被束之高阁。直到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远离战火,和平建设的时代大幕拉开,军衔制度的建立才迎来真正的契机。
1951年10月1日晚,一封来自朝鲜前线的电报彻底改变了局面。抗美援朝司令彭德怀在电报中恳切地强调了建立军衔制的紧迫性。他指出,志愿军官兵着装一致,在指挥中弊端重重,同时,在1951年7月10日举行的朝鲜停战谈判中,中方代表解方和邓华因缺乏军衔标识,导致“有军无将”的尴尬局面,甚至不得不临时安上头衔以示对等。
毛主席审阅电报后,高度认可彭德怀的远见,并指定他为军衔制的主要推荐人。彭德怀回国后,立即着手各项相关事宜的制定。总干部部在参考苏联和国民党时期军衔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立了元帅二级、将官四级、校官四级、尉官四级的四等十四级军衔体系。1953年12月,军委高级干部会议在朱德和彭德怀的主持下召开,评定军衔工作正式启动,毛主席亲自点将彭德怀与罗荣桓负责此项重任。经过紧张而细致的讨论,授衔授勋的方案初步成形,并于1955年9月27日正式举行授衔仪式。毛主席亲自为十位元帅授予军衔,周总理则在中南海紫光阁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授衔。自此,军衔制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人民解放军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
名利之前,众生百态
授衔结果公布后,各级将领对待自身军衔的态度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将领,也是其中最大多数,他们对自身的军衔位阶没有丝毫执念,完全服从组织的安排与决定。
第二类则展现了崇高而谦逊的风范。毛主席本人便是最好的写照。他风趣地婉拒了中央为他量身定制的大元帅衔以及独一无二的大元帅服,直言“我穿上元帅服不舒服,到群众中讲话的时候多么不方便啊”,这番话语彰显了他一心为民、不计个人名利的崇高品格。在毛主席的感召下,原计划授予大将的周总理和小平同志也相继明确表示,无需军衔加身。此外,还有主动请求降低军衔的将领。例如,叶剑英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元帅衔时,诚惶诚恐,认为在众多功勋卓著的同志面前,大将军衔已足以。他多次向中央请求降衔。大将许光达在得知授衔结果后,更是终日忧心忡忡,直接致信毛主席请求降衔。毛主席阅信后,赞叹其为“一面明镜”。即便如此,许光达最终仍被授予大将衔。
第三类将领,则是个别对军衔结果心存异议的人。
将军失意,林帅出头
许世友便是这第三类将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任红四方面军军长,在抗日战争期间,于胶东地区多次挫败日军扫荡企图,毛主席曾赞誉其“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且无论何地有战事,他总主动请缨,屡创佳绩。然而,当他被评定为上将时,许世友认为自己的功绩应足以跻身大将之列。于是,他直接找到了周总理,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周总理耐心听取了许世友的抱怨,然后巧妙地回应道:“你看,粟裕也才是个大将啊。”许世友对粟裕的功绩自然是心服口服,但他仍心有不甘,继续争取:“大将又不止一个,我当排在最后的大将也行啊。”周总理并未恼怒,反而又抛出一个事实:“那萧克也只是上将军衔嘛。”萧克自北伐战争伊始,便一直奋战在斗争一线,功勋卓著,就连旁人也普遍认为他被低评了,但他却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周总理的这番话语让许世友陷入沉默,他深知若论功绩,自己确实远不及萧克,再争辩也毫无意义,最终接受了上将衔。
如果说许世友的接受还算心平气和,那么钟伟的境遇则显得更为落寞,他的不满直接招致了上级的严厉批评。钟伟实战能力非凡,一路跟随红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素有“中国的巴顿将军”之称。然而,当他得知自己被评定为少将时,立刻愤愤不平。他认为自己的部下和同事都能被评为中将,自己又差在哪里?功绩丝毫不逊色,无论如何也该是个中将。钟伟一气之下口不择言,大声喊道:“要是真给我评个少将,我就把这勋章给挂到狗尾巴上!”由于他声音大,这句话很快便传到了毛主席和林彪的耳中。
毛主席闻听此言,只是笑了笑。他明白此次评衔中确实存在部分将领被“低评”的情况。在他看来,军衔终归只是一个名头,那些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都挺过来了,又何必在意一个称谓呢?更何况,还有许多将领主动要求降衔。然而,作为钟伟上级的林彪,对部下竟有这般出格的想法,感到无比愤怒。他找到钟伟,对其进行了一顿严厉的批评和质问,痛斥他怎能说出如此不合规矩的话语。钟伟最终没有再继续争闹,只能选择坦然面对结果,而他的军衔也未因此改变。至于钟伟为何被低评,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与他性格脾气过于大胆、有时不遵从上级指令有关,也有人提及青树坪战役中他因判断失误曾导致组织遭受巨大损失,这可能也成了他履历上的一个“折损”。不论原因几何,钟伟被低评肯定有其综合衡量的因素。
许世友和钟伟都是个人对军衔不满,而刘亚楼的情况却又截然不同。刘亚楼是我党不可多得的将才,既深得毛主席器重,也是林彪手下的一员爱将。他自投身革命后,能力出众,在党的多次生死存亡关头,如飞夺泸定桥、强渡乌江等,都肩负重担,率领队伍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组织深感刘亚楼是难得的人才,便有意大力培养。1939年,刘亚楼远赴苏联深造,期间刻苦钻研,并参与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表现出色。在他即将回国之际,甚至连苏联领导人都苦苦挽留,足见其才华横溢。回国后,刘亚楼再次与林彪搭档,配合罗荣桓,为解放东北、华北立下赫赫战功。更值得一提的是,刘亚楼还受命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空军力量。毛主席将组建空军如此重要的任务交付于他,充分彰显了组织对他的高度信任和毛主席本人的肯定。事实证明,在刘亚楼的培养下,这支空军不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实力,而且队伍日益壮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祖国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
对于刘亚楼的评价,林彪出奇地高,他曾怒赞:“一个刘亚楼可顶三个参谋长!”然而,在1955年评衔时,刘亚楼被定为上将军衔。刘亚楼本人对此并无异议,但林彪却“急眼了”。他认为以刘亚楼的各方面实力,丝毫不差于其他大将,怎能仅仅评个上将?林彪不光心里不服,更是付诸行动,主动致信毛主席,要求重新考虑刘亚楼的军衔。虽然力争之下,林彪未能如愿,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在职务方面却承担着大将的工作。这无疑揭示了军衔只是出于某种需要,并非衡量将领全部价值的唯一标准。然而,对比林彪为刘亚楼出头争取军衔,再看他对“巴顿将军”钟伟的严厉批评,个中滋味,着实耐人寻味。
结语
1955年的授衔,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军衔授予,它更是对将帅们浴血奋战功勋的庄重肯定,同时也是对他们革命觉悟与个人品格的一次深刻检验。无论是毛主席等人的高风亮节,还是许世友、钟伟等人的直率性情,都鲜活地诠释了那一代将领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以及他们身上深刻的时代烙印。军衔的评定,除了战功与资历,更深层次地考量着将领们的政治站位、组织纪律性以及服从大局的意识。它清晰地向世人昭示,在共和国的军队中,荣誉与职责并重,而个人的得失与名利,最终都必须服从于集体的需要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炒股配资代理,配资平台,在线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